2010年1月14日星期四

认真看待课外活动吧

新学年的开始,又是中一新生们忙于选择课外活动的时候。课外活动占了申请进入国立大学分数比例的10%,但报读国内的私立学院却没有对课外活动有任何要求。因此许多师长和学生们都对课外活动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学生们只需专心于学业考获佳绩,便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学生。

不晓得是不是因为意识到现今学生们对课外活动的热忱不足,教育部副部長莫哈末卜艾及高教部副部长赛福丁阿都拉,皆提出将课外活动的比例提升至30%。高教部副部长何国忠博士也认为,课外活动的分数有被提高的可能性,以避免学生过于偏重学术。可是民间也有不认同将课外活动纳入大学申请的声音。因此高教部長莫哈末卡立多次强调,课外活动在申请大学的入学标准比例暂时保持不变。

许多师长与学生对课外活动的计分法仅一知半解。我就曾被某位中学老师告知,只有参加教育部主办或联办的比赛、得奖时能列入计分,因此其他民间团体举办的比赛可以不必参加。我也曾听学生指出老师以假期为由而不批准他们参加在放大假期间举办的比赛。在经过上网搜索下得知,这一切都与教育部定下的计分法有所出入。

须了解课外活动计分法

按照课外活动的计分指南,学生必须参加制服团体、体育、学会各一项。分数的比例分别是出席率50%、职位10%、参与20%、成就20%,从中一至中六每年累积积分(CGPA)。在参与的项目,教育部并没有规定只有官方举办的活动才能获得分数。教育部也很贴心地考虑到学生在12月假期期间仍会有很多活动,因此校方能将分数推迟至隔年1月份计算。

或许有老师不了解课外活动的计分法。然而我对教育工作者仅以分数来考量是否允许学生参与比赛,感到非常遗憾。就算完全没有分数,难道学生的学习及累计经验机会就能被否定吗?若一切都以分数来权衡,只不过鼓吹并塑造功利主义的下一代。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逐渐让课外活动的精神荡然无存。

从课外活动没有计分到有了计分制,是为了完善正课教育的不足,培养学生多元兴趣、发展及塑造他们的个性与领导能力,也让学生们在学业与活动中学习取舍及时间管理。

遗憾家长忽视课外活动

将课外活动列入申请大学考量在西方是很普遍的,但国外并没有公式化的计分制。这就像申请工作时没有固定的标准,来评定课外活动与学术成绩所应占的比例。就算申请者不曾担任要职,他并不会因此而吃亏,重点在于让考官了解到其参与的活动的意义,是否有献身社会精神,录取方式的主观性较强。

由于我国国立大学并不像外国般能自主招生,所以以上录取法不适合被采用。我国是由高教部大学入学处统一处理学生的大学与科系申请,所以国内的课外活动计分制还是起着一定的作用。

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甚至有国家将课外活动提升至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在我国,许多家长愿意花钱让孩子补习,却不愿意出钱让孩子参与课外活动;也有些老师认为课外活动对是项负担,而不愿认真看待。既然社会如此被动,国立大学录取时考量课外活动,至少在某个程度上能制度化地唤醒大家关注,这实属无奈啊。

(刊登于2010年1月14日《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