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3日星期四

制定國家教育方向

我國特殊的國情形成了現今的政府資助型學校,及不接受津貼的華文獨立中學。1996年教育法令雖允許私立學校的興建,可惜國民型學校及獨中仍未按需求獲增建。資助也因學校而異,政府支付國民學校所有開銷;國民型學校的行政經費由政府承擔,基本建設費一般則由學校自行籌募。獨中主要依賴社會捐贈來發展。

面對民聯4州政府“制度化撥款”給缺乏中央政府資助的學校,最近讓私人界“以賭養校”、義騎腳車籌款等舉動,到預算案透過“學校計劃”捐款的企業稅務回扣優惠,一再顯示大部份的國民型學校及獨中教育費依然由民間承擔。政府則承擔以往由學生支付的課外活動費、校內考試費、學聯體育基金及保險的附加費。

由於政府對於多元化教育還有很多顧慮,教育需求與選擇權到底沒有實際的解決方案。城市華小的師生比例失調,且僅能以一校換一校方式建校。政府指責獨中課程不符國家教育政策並不能成立,因為很多獨中生兼考大馬教育文憑和統考。

CfBT教育信託的研究報告指出受母語教育的孩童學習效率優於非受母語教育者。母語為主的多元語言教育不但有助於孩童吸收知識,減少輟學率,甚至對經濟成長有外溢效應。菲律賓也已逐步實施母語教學,至今共有8大語言取代菲律賓及英語成為小學教學媒介語。

實際上,2012年度預算案跟現今制度相比並沒有太多突破,政府未探討31%原住民沒升上中學問題是否因語言障礙、跟不上學業導致。勞動力的提昇是我國擺脫中等收入國陷阱的關鍵因素,否則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鴻溝或會加劇。因此,政府應更開明地對待民間的母語教育需求。

政府可發放教育券給每名小學生及將報考政府會考的中學生,取代目前的撥款制度,這將能更公平地按需求補貼所有公私立學校。同時,教育自由化並須讓各校享有自主權聘請教師,而非讓師訓畢業生“失業”,無法被派去師資不足的學校。政府也應讓家長有自由擇校權,因為公平競爭能讓教育素質得以改善。

各政黨應在全國大選時公開辯論國家教育方向,而非圍繞在不能體現教育素質的撥款數字遊戲。

(刊登于2011年10月12日《星洲日報/言路》)

2011年3月21日星期一

左右为难考华文

国民中学校方以学生人数不足不开办母语班,或基于及格率是首要考量,而不鼓励学生报考华文;国中生不珍惜放学后留下来上母语班等问题,已经让大家司空见惯。

然而,近来由于某所国民型中学的学生拒绝报考华文,遭到华教人士谴责而引起社会关注,才让大家关注国民型中学的状况。究竟华文(母语)该不该被列为必修必考科?

首先,我认为这与整个社会和制度的标准非常有关系。我的中学时期曾经历两个必修也必考华文的环境。

我曾在新加坡就读中学时,考过该国普通水准的华文;之后回到大马在国民型中学念书的我,也考了大马教育文凭的华文及中国文学。这样的背景从来不允许我去思考“放弃母语”的可能性。

我曾到沙巴一所国民型中学当临教,教华文时才知道当地的国民型中学虽规定华裔生须上华文课,但不强制他们报考华文。因此不打算在大马教育文凭考华文,成了某些学生想当然的借口,这一小撮学生非但不专心听课,还干扰其他要上华文课的同学。

东马的“必修不必考”当然不是理想的政策,它仅比没有提供母语班的国中要好些,但却忽略传承并发扬母语的使命感。

狮城弹性有效因材施教

新加坡虽然强制学生修读各自的母语,但该国也意识到学生们(不包括中国留学生)的华文水平下滑,因此很巧妙地让学生自由选择修读程度较高的高级母语(华文),或仅仅能简单地应付读听说的B水准华文。

然而在申请大学时,考高级母语的学生在LIR5积分上会有优势。这样的自由主义至少并没有把母语给抛弃,而是更好地因材施教。

在我国,与其说多数学校采取的宽松政策是自由主义,倒不如说功利主义至上更为恰当。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们放弃修读华文?华文难考是个不争的事实,在2009年的语文科中,考获A+的华文科考生仅有0.2%、泰米尔文2.9%、英文3%及马来文9%。

在能自主选择报不报考的环境中,学生或家长们的首要考量是担心华文科成绩,会影响他们获得公共服务局奖学金。

华团的声音往往谴责考试局把华文科的评分标准制定得太苛刻,或考题太难导致学生却步。

我承认我国的华文在大马教育文凭的程度比起新加坡的普通水准考试更具挑战性,主要差别是我国注重学生学习文言文、背诵名句精华和文法掌握;新加坡则仅仅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华文应用能力。

今年起,我国华文科评估制度改革增加了口试环节,也更重视应用能力。

捍卫母语最后一道防线

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博士说,华文科难考是因为要保持国际水准,与中国接轨。然而我并不苟同魏家祥的观点,因为中国的大学都承认统考华文科资格,仅少数将大马教育文凭的华文科成绩等同于中国汉语水平考试中级。

有人说学习并考华文可算是我国华裔新生代捍卫母语的最后一道防线。既然是最后一道防线,华社是否能更理性并弹性地处理?

其实我们可以不必要求教育部把现有的华文科水平降低,而效仿新加坡的做法提供两种程度的华文科让学生选择要报考。

或许这对我国华社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但是望大家仔细想想,在没有强制报考华文的情况下,我们究竟是默许学生因为担心无法考获佳绩而完全放弃华文,或让学生有多一个报考华文的诱因?

最后,我呼吁我国教育部应比董教总更积极地游说中国的大学,承认我国教育文凭的华文科成绩,让它能与汉语水平测试程度同等化,鼓励学生有更强烈的报考动机,也能更巩固我国作为中台两岸以外华文教育体系最完善的国家地位。

当然,我国政府最后必须承认中国的重点(或比我国大学排名更高的)大学文凭,这样才能促进两国教育、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刊登于2011年3月21日《南洋商报》)